快捷导航

 2016年上半年,碧桂园拿地的钱里有74%花在了三四线城市,这是可信的官方数据。碧桂园一位高管告诉明源君,碧桂园认为“发达的镇都可以进入”。

  好玩的是,几天前,明源君告诉另一家百强房企的老总,碧桂园还是以三四线为主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不相信,认为那只是碧桂园骗别人的幌子。因为他所在房企正全面撤出三四线大举进军一二线。

  这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的不同。地产大分化,从拿地就开始了。

  即使在一线,大家的观念也有很大分歧。

  一块看起来并不那么中心的地,突然就变成了地王。拿到地的房企欢欣鼓舞,酒会庆祝。旁边一堆企业大惑不解,认为肯定会亏本,应该“节哀”才对。

  两帮人街头相遇,必定会互相暗骂“傻*”。

  地产行业为什么会分裂成这样?请听明源君从核心竞争力、目标客户、到底要啥三个角度,慢慢说来。

  核心竞争力:你控制成本靠能力挣钱,我有钱任性靠时间挣钱

  不同的房企有不同的竞争力,很复杂,但如果按极端来说,只有两种房企。

  第一种房企挣钱,靠的是本事。 具体来说,是快周转、控制成本、做好产品,实现溢价,赚的是辛苦钱。

  第二种房企挣钱,靠的是“天赋”。 融资成本天生就超低,拿地贵点就贵点,放那里5年不开发财务成本也不多,5年后卖地都能赚钱,随便做点项目就发了。而且把地价炒高了,别的同行许多也就被挤兑的做不成了。

  在三线做项目的碧桂园,近似于第一种;在一线拿地王的国企,近似于第二种。当然,其实绝大部分房企介于二者之间。

  一、碧桂园的核心竞争力是“成本控制”,所以能赚三线的钱

  碧桂园认为,企业有三种竞争模式:一是客户导向,强调品质服务;二是创新企业,强调技术创新;三就是成本领先。

  碧桂园的成本控制总的来说就是:花能够体现在产品上的钱,不能直接体现在产品功能上的钱都尽量节省。具体来说,有3个方面。

  1、内部费用成本严格控制

  碧桂园的办公室,租的房子都非常简单,够用就行。比如碧桂园湖南区域的办公室,就在离长沙中心城区较远的地方。

  不要小看内部费用,其比例有时很高。有的企业拿了地,半年一年的时间都在报建,这个时候的房租、办公费用、高管的工资都在产生。有的企业一个项目就建立一个城市公司,设有总经理、设计总监、工程总监、营销总监等,这几大总年薪加起来也不少钱。一个项目一年卖三个亿,10%的利润也只有3000万,而几个老总,每个人年薪100万就会花费数百万。

  2、产品成本的控制重在细节,是个系统工程

  产品的成本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设计开始就考虑成本问题,从规划方案开始就考虑成本问题,这其中细节很重要,举例来说:拿地立即开工,让周期缩短,财务成本会少一些。通过工程整体策划让整个运作安排得很顺利,时间减少。售楼部要考虑未来的实用价值,比如把售楼部最后当商铺卖出去。样板房最终也卖出去,甚至比别的房子更贵。

  细节方面,考虑每一间房多大,最有利于瓷砖的排布,怎么铺边角料最少,不浪费材料。

  3、花掉的每一分钱,都力图让客户感知到

  碧桂园认为,三四线城市环境是敏感点,而当地很多小区园林绿化往往不够好。碧桂园的很多楼盘一开放,就有很多人愿意在里面拍照,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

  钱要用在刀刃上,让客户感知,而且长期感知,是碧桂园的原则之一。好的感知形成好的评价,好的评价产生品牌价值,口碑相传就是市场竞争力。碧桂园项目老带新比例很多时候高达60%-70%,足以说明这种口碑力量。

  二、国有房企把时间变成最厉害的武器,就敢拿一线地王

  国有房企特别是央企有多个渠道可以借到年息2以下的钱,而私企的年财务成本最低也在4.5以上,高的更是达到16、17。利息不同,逻辑就完全不同。

  如果国企的年息在2以下,其5年的财务成本低于10,10年的财务成本低于20。也就是说,拿地10年后卖出房子,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其拿地时参考的房价,是5年、10年以后可能的房价。

  而年息在10以上的,两年财务成本就20了,他们想的是快周转,参考的房价的底线,是2年乃至仅仅半年以后可能的房价。

  2年的周期赶上调控只好忍痛割肉或者干脆破产,10年的周期则可以选择在最合适的时候开盘。

  一旦在一个区域炒出了地王,就灭掉了很多民营企业的专业优势:

  比如,快周转在一些地方没有意义了。

  你能节省下的财务成本是有限的,但地价已经被炒得太高,必须等房价在几年后涨上去才有钱赚。你拿地6个月后开盘,拿地一年后开盘,很可能会亏本。

  在这些地方,充分挖掘出产品的价值才是王道。

  类似的,成本控制也没有意义了,10万都出了,不在乎1000,只要感觉能稍好一些。

  目标客户:你想做顶豪,而我认为那里只能做刚需

  为什么有房企敢拿比周边房价还高的地王?而在另外的房企看来那个价格拿地一定会亏死。

  除了上面所说的财务成本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另一个最大的分歧,就在于拿地的时候,双方心目中的目标客户完全不同。

  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同,在于能力的区别,也就是说,是否有做出该区域之前没有的产品、并把它卖出去的品牌和能力。

  一、一线城市,对于顶豪来说到处都是价格洼地,从0开始做豪宅有5步

  同一个城市,顶豪的价格可能是20万一平方,刚需的价格则可能是5万一个平方,如果甲房企拿地是为了做顶豪,它当然不在乎8万的楼面价,而做刚需的乙房企,则不可能找到赚钱的方案。

  要在传统的并非豪宅的区域做出豪宅并卖出去,是一种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一旦拥有这种能力,整个城市到处都是价格洼地。

  豪宅的周期,一般比刚需长很多,其核心就在于用时间创造价值,把每一个平方都尽可能卖到最贵。

  但是,豪宅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一般来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你做的不好,有钱人挑剔不认,那你就成了四不像,上不挨天下不着地,一定会亏本。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苏南旭辉,他们在苏州做的豪宅惊艳全城,以至于没人相信他们真是第一次做豪宅,他们的经验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从0开始做豪宅的经验。

  从0开始做豪宅到底应该怎么做,明源君今天先说个大概,以后有时间再细说:

  1、挖人。

  把邻近的有做豪宅经验的房企里的骨干挖一批来。

  2、上课。

  把自己的团队组织起来,搞一个内部大学,请全国知名的做豪宅的专家来上课。

  3、1:1做试验。

  搞一些房子,在里面反复做豪宅,做好砸掉,砸掉再做,反复总结。注意,必须是1:1真枪实弹的。

  4、呕心沥血做样板房。

  这个样板房的第一目的,不是给客户展示的,而是一个标准的模型,接下来的房子的每一点都要根据这个样本房来做,所以这个样板房每个细节磨练200次也不为过,一点不对就必须砸掉重来。

  5、真正开始做豪宅。

  二、三线城市,客户不是想有就能有,客群是好产品挖掘出来的

  三、四线城市库存严重是事实,但还有很多改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在三四线城市,很多产品客户是不认可的----因为这些大路货和他现在住的房子差不多。

  碧桂园认为,三四线不是缺房子,而是缺高性价比的好房子。很多人根据交易量就简单认为三四线没有需求,而碧桂园经过分析认为还是有潜在的市场。

  碧桂园认为,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产品去挖掘、满足相关改善需求。

  这种综合的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确研究细分市场的能力

  一个市场,从大面上来看,可能供过于求了,但是细分,在某一个细分市场,还是供不应求。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这种精确研究细分市场的能力。

  2、挖掘出相关需求的能力

  发现了相关需求是一回事,而要把这种潜在需求挖掘出来成为真正的消费行为,则需要更多的能力。

  让别人认为常规不买房的人买房,需要一种综合的能力,比如品牌的号召力、产品打动客户的能力、营销引发置业、消费的兴趣的能力等等。

  3、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挖掘利润的能力

  一方面,很多三四线客户需要一种比现在的产品更好的产品,但是他们希望产品比过去高两三个档次,价格只高一个档次。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具备提供更好产品的能力,但他们提供这种产品的成本较高,价格远远超出市场承受能力。而碧桂园通过成本控制能满足相关需求。

  到底要啥:你想要规模和数据,我就要单个项目利润

  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目标客群的不同之外,之所以房企在拿地上有这么大分歧,还有个原因是最终想要的东西不同。

  其中最核心的是,规模和单个项目利润之间,如何取舍。

  一、上市房企和非上市房企想要的东西完全不同

  首先即使融资成本很低,上市房企也会追求高周转,因为只有这样规模才能持续上升,每年的财务数据也会好看,股东每年也会满意。而如果有几个项目几年不卖,即使最终真能多赚几十个亿,也会因为连续几年相关数据不好看,而在股市蒙受损失。

  对项目开发周期的想法不同,当然对地的判断就不同。8个月开盘的地和16个月开盘的地,本来就应该不一样。

  二、大型房企和中型房企想要的东西完全不同

  一些规模尚不是很大的房企,在规模扩大以后,可以在采购、贷款、合作等方面获取众多的好处。另外,他们心里还一直有因为规模不足而被淘汰出局的恐惧。所以,规模是他们的第一追求。

  而一些规模已经很大的房企,财务成本也低,项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而可以慢一些,让单个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对项目利润的追求不同,当然对拿地的态度就不同。同类项目,利润10%和利润20%的地,长得本来就不一样。

  明源君上面从核心竞争力、目标客户、要规模还是要利润,三个角度,对拿地的分歧进行了分析。事实上,没有任何决策是根据这三个角度里的某一个来作出的,每个拿地决策实际都是综合考虑。

  不过,想明白了上面三个角度,也就有了进行复杂分析的能力了。


8a99ce116aaa7397b980fd50976_p24_mk24_sX0.jpg (28.65 KB, 下载次数: 811)

8a99ce116aaa7397b980fd50976_p24_mk24_sX0.jpg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6-8-22 13: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房企的转型之道
  • 张一鸣成名前的2000条微博,关于自我提升、
  • 创新的可能性——分享来自罗汉堂陈龙教授
  • 土地招拍挂项目各阶段融资操作指引(23号文
  • 地产金融网广告与服务(首页广告报价)

明星用户

申请合作开关音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地产金融网论坛 Inc. ( 苏ICP备13054326号 )  

GMT+8, 2024-11-23 14:56 , Processed in 0.463512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