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反思的时候到了:高频切低频真的有效吗? 跨界打击真能成功吗?
自从互联网+盛行之后,各种互联网思维也得到了解放,迅速向传统企业渗透,其中跨界打击(或打劫)的说法尤其令传统企业倍感危机。相信大家都听到过类似的段子,银行不思进取,就有了支付宝;中国移动、联通故步自封,就有了微信…诸如此类。随着O2O的火热,一大批互联网人开始进军传统行业,餐饮、家政、出行乃至洗车停车等等,并且言必谈跨界、颠覆、互联网思维,虽然资本市场的不景气暂时给O2O降了温,但是跨界思维依旧流行。
为了支持跨界打击的政治正确,业内(互联网业)也拿出理论支撑作为论据,例如高频切低频的降维攻击,补贴之于广告的营销价值,大数据对于未来的意义等等。而部分见多识广的还会更进一步,用类似“托古”的方法从历史中找到依据,比如得出沃尔玛是靠金融赚钱、麦当劳是靠房地产盈利的结论。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未能看到特别成功的跨界案例,银行还没有破产的迹象,我们的月话费账单也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Uber和滴滴依旧在靠一轮接一轮的融资支撑着,并且看不到尽头,餐饮业中有几个典型的跨界案例,但是相对传统知名餐饮品牌,他们算不上成功。对了,虽然与互联网关系不大,恒大冰泉也是恒大的跨界作品,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因此,反思的时候到了。
高频切低频真的有效吗
在跨界打击中,高频切入低频是被提及频次较多的概念,并且有成功的案例,例如微信红包对支付宝的奇袭,并且支付宝至今依旧把微信视为一大威胁,其中微信的用户群体和使用频次高于支付宝是其中一重要原因。美团在产品线的拓展中也可以说明这一做法的有效性。但是,部分典型案例并不能代表着全部,因为在高频切低频的做法中,多的是不成功的案例,例如:
1、腾讯一直对电商寄予厚望,但是尽管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较高的使用频次,拍拍网一直不温不火,最终腾讯不得不投资了京东,并彻底放弃了拍拍网。另外,百度也一直尝试电商业务,但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2、支付宝强力扶持口碑,并且直接在APP上提供入口,但是口碑网依旧没有太大起色。
3、中国移动凭借着庞大的用户群体打造飞信,飞信也确实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如今基本销声匿迹。
4、通过手机硬件植入自家软件也是高频切低频的做法,曾经小米手机希望借此打造生态系统,但实际上不管什么品牌的手机,自带软件都不大受欢迎。Apple Pay至今也没有太大起色也证明了这一点。
5、滴滴出行从出租车切入,不断进入专车、巴士、拼车和代驾等领域,但是各个领域依旧有着强劲的对手,代驾中的e代驾,巴士中的嘟嘟巴士,以及拼车中的嘀嗒拼车等。
以上案例中,不乏大型企业,既有BAT级的互联网巨头,有跨国公司,有传统企业巨鳄,也有当下创业明星企业,这些企业不缺人才,也不缺资金,但是依旧失败了。而那些跨界打击的鼓吹手却都对此选择性失明,这是由于立场决定的。
在目标客户一致、能够提供跨界的优秀产品的前提下,企业利用手中的客户资源,确实存在快速有效地占领市场的可能,如果能够从高频业务切入低频,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高频切入低频不是跨界成功的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以外卖为例,美团从团购到外卖就不是高频切入低频,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京东不断拓展的产品线也并非是从高频做起的。如果说高频切入低频在理论上有部分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指出了庞大的用户基数有助于新业务的拓展。但用户基数仅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老用户未必会对新的产品和服务买账,从跨界来讲,我们认为成功大体还需要有以下要素:
1、目标客户的一致性
庞大的用户基数要想在新业务中做出贡献,必须考虑到用户转化率的问题,这取决于业务的定位。如果两者(新业务和原业务)目标客户不一致,甚至冲突,不但新业务难以开展,原业务也会受到反噬,比如一个APP上添加太多功能,并且这些功能不被认可的话,那么用户的产品体验就会很差。例如,淘宝上卖奢侈品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从专车到代驾的转化也是同理,经常打车的人一般是没有车的,而需要代驾的都是有车一族,虽然两者有重合用户,但是转化率必然很低。
2、(跨界的)新业务与原业务的相关性
在跨界中,还需要考虑跨界业务与原业务的相关性,相关度高的业务不但给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还能够对用户带来规模效应的经济性,以往需要打开多个APP完成的事情现在可以轻易用一个完成。
相关性不仅有正向的,还有反向的,那就是业务冲突。不当的跨界会对原有业务造成冲击,造成客户流失。以专车向拼车跨界为例,凭借着庞大的用户群体,专车切入拼车(顺风车)业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部分追求经济型的客户可以选择拼车,拼车也更符合共享经济的理念,从而吸引更多车主入驻。但是,这其中忽略了业务之间的冲突,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专车和拼车(顺风车)都不是一类人。
从乘客的角度来讲,坐惯了专车的乘客往往对于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是他们选择专车而非出租车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司机提出要求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以盈利为目的的专车司机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本着共享经济理念加入顺风车的司机却不这么认为,作为有车一族,他们只是上下班的时候顺便捎带顺路的人,对于他们而言,赚钱或补贴油费是次要的,加入共享经济带来的自豪感可能更重要。因此,面对颐指气使的乘客,他们是难以接受的。在顺风车的拼车中,往往需要双方的让步和理解,比如不能恰好完全送到终点等,不认可这一理念的部分专车乘客是不能理解的。如此一来,结果是私家车车主的离开和乘客的不满。另外,专车司机为了业务量也可能提供拼车业务,但是其本身有着盈利的要求,所以他们会与乘客进行讨价还价——在与乘客联系后要求乘客支付专车价格,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出现。
3、开展新业务的能力
原业务带来的用户群体能够有效降低新业务的营销成本,但是,要想新业务能够在所处行业生存下来,企业必须具备开展新业务的能力,即能够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或服务。这就意味着,跨界的企业必须能够在新业务中比同行做的更好,至少不能太差。
如果新业务的竞争对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用户有着显著的痛点,而跨界进入的企业能够有效解决该痛点,那么新业务将会取得快速发展。另外,行业的现状和竞争对手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跨界能否成功。以Apple pay为例,其产品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由于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对手如支付宝和微信等已经取得垄断地位,并且Apple Pay相对竞争对手在产品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发展缓慢。微信在国内一统江湖,但是在国际化道路上并不顺利。在国际市场中,为了吸引用户使用微信,微信甚至做起了地推,但效果依旧不明显,这就是竞争环境造成的。在国内市场,微信满足了顾客的显著需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同行较早进入市场,并且产品上不相上下,所以微信的发展就倍显吃力。
由于原有业务的成功,企业往往忽视新业务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以中国移动的飞信为例,飞信的失败部分应部分归功于技术上的不足。在互联网+餐饮中,决定业务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应该是饭菜是否好吃,而不是营销。
跨界打击的本质——多元化战略
跨界并不是新的名词,在互联网+之前就长期存在,因此并不是只有从互联网领域进入其他领域才叫“跨界”。从企业经营层面来讲,跨界属于业务的多元化。根据传统管理学理论,大体上来讲,企业的多元化可以分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同心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等。以养猪为例:
  • 温氏从养鸡起家到养猪,就是横向一体化;
  • 新希望从生产、销售饲料到养猪,就是横向一体化;
  • 丁磊养猪,就是非相关多元化;
  • 一个兽医去养猪,可以称为同心多元化,苹果公司围绕IOS生产多种产品,也是同心多元化。
在企业多元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利用现有业务中的优势,比如核心技术(同心多元化)、渠道和客户(横、纵向一体化)和资金(非相关多元化)等等。从互联网跨界到其他领域中,主要利用的是客户资源和营销资源(渠道)。但是,这些并不构成开展新业务的充分条件。从本质上来讲,客户和渠道资源只是降低了新业务的营销推广成本,但新业务能够长期生存最主要的是要具备在该行业内的竞争力。
辅以高频切低频的跨界手法的,还有补贴,但补贴也仅仅是一种宣传和拉新手段,如果产品或服务具备竞争力,补贴的任务就是让用户了解并体验到产品或服务。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不少企业都把补贴作为一种维持业务持续开展的竞争手段,这已经违背了补贴的初衷。我们可以这样说,需要持续补贴维持的业务根本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能被外行轻易打击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对于被跨界打击的企业来讲,如果能够被外行轻易打败,那么说明企业在该行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如果企业的业务能够被轻易模仿甚至超越,那么就说明核心竞争力缺失,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行业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在互联网的跨界中,彼此之间凭借持续的补贴争夺市场也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那么问题是,是否有诸多企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答案是肯定的,在当前的环境下,主要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
1、行业处于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下,由于市场足够大,很多同质化的企业能够共存。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市场的话语权从卖方向买方转移,由于产能过剩,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会面临淘汰。
2、在受到管控的垄断行业,经营权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随着管控力度的降低或者外界环境的变化,垄断地位不再,如果企业没有及时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以电视台为例,凭借着垄断经营,并且在互联网兴起以前,用户选择性不多,电视是大众的一大娱乐项目,电视台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广告收益。但是,视频网站的兴起使电视台的受众受到一定冲击,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冲击未来会更加严重,可以说垄断不再。如果电视台不能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就会面临出局的风险,亚视就是前车之鉴。而对于电视台来讲,内容将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方向。大多垄断的瓦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这也是当下众多企业有危机感的原因。
对于企业来讲,跨界是现有业务的外延,是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跨界发展新业务时,企业需要仔细进行可行性分析。即使能够跨界成功,企业也需要从成本上考虑发展新业务和稳固原有业务之间,哪种更加经济。但是,眼下来讲,企业更多的是应该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避免被跨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跨界也将变得容易,沃尔玛确实靠供应链金融盈利颇丰,但前提是拥有广大的市场,而麦当劳要想使周边地价升值的先决条件是能够带来足够的客流。

作者:末华(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及传统行业转型,创业者,微信公众号mohuazl)。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6-6-15 12: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创新的可能性——分享来自罗汉堂陈龙教授
  • 房企的转型之道
  • 地产金融网广告与服务(首页广告报价)
  • 土地招拍挂项目各阶段融资操作指引(23号文
  • 除了绿城,还有30+房企分食代建业务

明星用户

申请合作开关音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地产金融网论坛 Inc. ( 苏ICP备13054326号 )  

GMT+8, 2024-5-5 19:13 , Processed in 0.387625 second(s), 3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