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本帖最后由 高杰红 于 2015-9-30 10:01 编辑


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制度壁垒
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5年中期)”于6月20日在北京召开。以下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的演讲: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制度壁垒。

前面讲的人都是经济学家,我不是,我讲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家对宏观经济未来的感受。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是制度壁垒,前面所有的分析都是用经济数据来做分析,但是我作为一个企业家我的感受就是中国的任何一次进步或者经济增长都来自于制度的进步。

过去的30年改革,计划经济之前,我们起步快崩溃了,没有什么经济可言,改革的成功可能就来自于公有制,从革命来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来自于打土豪分田地,如果不是告诉大家田可以分给你自己变成私有财产,中国的解放战争能胜利吗?胜利不了。所以过去的20年是因为打破了公有制的垄断、解决了制度壁垒问题让中国经济取得了一个高速发展。第一次高速发展是土地承包制,土地承包制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第二次高速发展是92年的南巡讲话,南巡讲话让农民可以成为工人,可以进城,近十年我们看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因为国进民退,当国进民退的时候,我们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衰退,当大家会说为什么国进民退十年以后经济还在增长?取之于两个,第一个是大公司,中国进入世界经济成为一个外来的引发因素。第二个是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及其引发的高速城镇化成为第二个红利。这两个因素在08年到2010年之后开始减速,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下滑。大家说2008年为什么会在低潮中重新回来?这就是大家讨论的经济周期,或者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就是因为这四万亿,四万亿其实大家都知道不是四万亿,更多的是政府举债,可以看看08年以前政府有多少债务。08年以后大量的投资是来自于政府债务,所以靠政府债务,或者是国有债务的投资而形成的短期增长出现了大家说的负面效应,比如产能过剩,比如其他的一些结构不合理,如果没有这四万亿,没有政府的投资,那么我们当时的经济是上不去的,如果那时候进行调整和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1994年到2002年的经济下滑了,到重新回升用了八年时间,这一次我们是用了四年时间,如果按照上一次的方法,可能还有两到三年继续下滑。所以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治壁垒问题、制度壁垒问题。比如说当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时候,市场经济结构是可以自我调整的,但是为什么中国靠自我调整调整不了?就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占重要地位,出现了姚主任刚才说的,你不能让它死,它死不了。如果全是私营经济,你怎么可能说我不让它死呢?它怎么就死不了呢?它就死得,市场的调节作用就起来了,所以我们现在老说经济结构调整说多少年了,说了很多年为什么调整不过来?是制度壁垒问题造成的它根本不可能调整。你要指望说靠市场经济中去调整也不行,所以依靠国有和政府行为的投资拉动,遇到瓶颈了,你再靠这个能拉动吗?刚才秘书长说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投资,对,中国还很弱,需要投资的地方还很多,钱从哪儿来?再靠政府去借债吗?没有,发改委公布一大堆,为什么挣钱的你政府都干了,不挣钱的都让老百姓干?不可能的事。所以当政府再靠这种办法去拉动的时候怎么办?我觉得李·克·强上台之前就提到了,未来十年是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拉动经济,为什么不行?因为我们遇到一个重要的制度壁垒,就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问题,它制约了整个的城市发展。

从世界发展的情况看,60年代我们算是9亿人,但是千万级以上的人口城市只有四个,亚洲一个都没有。到了现在我们接近70亿人,千万级以上的人口城市有28个,亚洲有16个,中国有6个。但是如果按照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来看,中国最少得有20个以上的千万级以上的人口,但我们的政策不是这样。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最少还有四亿到五亿人要解决城镇化的问题,解决不了。因为土地制度问题和户籍制度问题导致中国在结构上很难进行调整。老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说二产产业,经济学家都说了怎么没有说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我们占了40%,38%点几的劳动人口,生产9.5%的GDP,反过来说剩下的60%的人分享90%的GDP,贫富差距就出现了。怎么解决这38%的人分享更多的GDP,得把他弄到城里。

我们有一个最简单的现在说互联网经济,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在全球都算是高速发展,别的你敢跟世界去吹吗?没得吹吧?为什么公有经济中没有一个是互联网?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们有那么多特权,占了那么多国有资产,占了那么多资源、占了那么多许可,为什么互联网就没让国有企业占呢?为什么就发展不起来呢?

换句话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能是公有经济吗?答案是非常明确的,李总理说靠公有经济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能性几乎是零,我们制度上为什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更多地放开产权制度去解决问题的话,也许今天就不是这样了。许小年先生不承认互联网是一种创新,他认为是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应用。但是他为什么会对中国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将无数各单人行为和经济运行行为联合成立一个巨大的规模效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时间效率,减少了盲目性和中间环节,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

比如说我们的网店、金融、它把所有的资源都组合到一块,王处长说我们的停车不够,如果用Uber和滴滴打车的话可以减少停车资源,可是政府不让他干啊。互联网的重要是在于它的规模,我们可以看看所有的互联网的估值都很高,比如说Uber,没多少利润他五百亿,比如说滴滴没有多少利润,它有巨大的规模效应,看你的客户有多少,你有多少客户未来就有多少发展,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聚合作用在国有企业几乎是0,你看哪一个国有企业是拥有多少客户作为计算公式吗?没有。他们从来没把人当回事,只把物当回事,我生产了多少物。

所以当这个制度壁垒出现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土地承包制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违法,按手印说我死了我也干,是因为私有制,当年的傻子瓜子为什么雇那么多工人?是因为私有制,是不是违法?违法。当年的马云和马化腾很多是违法的,比如说电商的问题,比如说互联网金融的问题,比如说微信问题,实际上都在挑战现有的法律。其实这些法律不得不服从,不得不转移,但现在更多的还在挑战现有的法律,比如说打的问题,这个制度壁垒如果不能消除,就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是不是说中国未来没有发展了?不是,我个人觉得未来动力是有,打破了这些壁垒经济情况就会发生逆转,比如说为什么要城镇化?从全球范围内,全球化是一个集中规模效益的问题,纽约、莫斯科、东京、巴黎、首尔,你们可以看一看它占一个国家GDP的比重,为什么一个城市能占这么高呢?中国哪个能做得到?所以先得形成城市群,你有城市群先得有城市化,拿局部来说,北京的金融界1.44平方公里,将近6亿的财政税收,占全国财政税收的5.0,为什么1.44评理就能这样呢?太集中了,北京还有中关村。局部集中说明城市集中是能发展的,中国政府提出的叫城乡一体化,莫名其妙,如果要城乡一体化就是资源平均分配,没有一个地方是重点了,一体化嘛。如果用这种政策的话,怎么能让城镇化的发展快速进行呢?发展不了城镇化,把所有的资源平均到所有的地方去,没有前途了。类似的情况,资源平均化结果一定是相对贫穷,我们如果不解决城镇化的问题,第一产业的效率没有办法提高,因为人均用的土地生产,大多数的劳动力还在生产,你没有办法把他工业化,也没有办法把效率大大提高。二三产业也一样,如果不解决同样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如果我们能解决最少有20%的劳动力,现在40%吧,38%,解决20%的劳动力进了城了的,姚主任说的计划生育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劳动力问题能解决,问题是你能不能把他解放出来。

美国、英国、德国,很多国家他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人口不超过5%,但是人家是出口国,而我们30%几的人还是粮食进口,原因是不能提高效率。更重要的原因是壁垒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韩国、日本、台湾,就是亚洲最近这几个国家都证明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人均耕地是增加的,效率是提高了,收入也是大大提高了。但中国为什么没实现?因为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导致在我们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宅基地也在高速发展,农村宅基地将有17万平方公里,大概是我们城市4点几万平方公里的4倍多,可是人口是第一。换句话说拿出1%的土地解决16亿人左右的城市人口没问题,现在我们只有0.4几,但是农村如果解决了户籍问题和土地制度问题,宅基地可以大大地减少,而相应的农耕地能增长两亿多亩,我们的制度造成了城里的人45%的城镇化率,20%的人是没有户籍的,有20%的人城里要占一份土地,农村还要占一份土地。我们的效率怎么样集中呢?这种人口红利的减弱问题很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制度问题,比如说“一带一路”都跑到外头去了,我们自己家里的事还没解决好呢,如果把那个许诺给各个国家的这么多钱转到我们国内来,我们中国的经济会高速发展的。我们中国的内部问题要解决得好的话,农村的规模化发展和城市的规模化发展都会能够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改革经历增长,最终一定从表面的经济速度回归到制度壁垒上面,谢谢!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9-30 09: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房企的转型之道
  • 张一鸣成名前的2000条微博,关于自我提升、
  • 创新的可能性——分享来自罗汉堂陈龙教授
  • 土地招拍挂项目各阶段融资操作指引(23号文
  • 地产金融网广告与服务(首页广告报价)

明星用户

申请合作开关音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地产金融网论坛 Inc. ( 苏ICP备13054326号 )  

GMT+8, 2024-11-23 18:42 , Processed in 0.423813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