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了,这次是真的! 2月4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符合条件的部分银行还另有特别优待。 本次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2012年5月份后的第一次,当时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后,针对全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降准就不再有了,直到这一次。 在这之前,最近一段时间来,在江湖上流传的却是降息的传说。 上周五晚间,关于“央行降息”的传闻四起。不少财经媒体的朋友,甚至都不敢下班,眼巴巴守候在电脑跟前,一遍又一遍地刷新央行的官网。但是,似乎要来的消息最终还是没有来。 到了上周六晚间,一则关于“央行宣布降息,决定自2015年2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40个基点”的消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条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央行自2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2%;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0倍。” 当晚,笔者的朋友圈也有好几个朋友转发了这样的消息,有银行高管也有财经记者。这也难怪,当时不少媒体也在传播这样的消息,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财经网站和自媒体。 这么一条山寨得不能再山寨的假消息,为什么那么多媒体在传,那么多朋友在转?其实,稍加辨认,便知道是假的。 首先从标题上看,降息从来都讲降多少百分点,而不会讲降几个基点。更明显的是,“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0倍”,纯属瞎扯啊——第一,自2014年11月22日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了;第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只可能扩大,不可能缩小。 为了给这么一条山寨消息辟谣,央视等机构还专门去询问了央行权威人士。其实,要证伪很简单,去看看央行的网站不就得了?至少,央行网站近期从未公布过任何有关降息的新闻。其他人就算了,财经媒体和业内人士,还是要多学习好么? 仔细思量,这条关于降息的假消息,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它迎合了当下市场的一种渴望,尽管目前这还只是一种奢望。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上周二以来,A股市场连续四天下跌。证监会再查两融、伞形信托收紧、对基金公司调查等等,利空消息接踵而至。资本市场上阴云密布,沉不住气的部分投资者,迫切希望央行像去年11月那样出手降息,为股市注入一剂强心剂。 更严峻的是,我国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今年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不仅连续5个月下跌,首次跌破荣枯线因此,市场开始呼唤决策层采取更多宽松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持续走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似乎也为降息创造了条件。2014年12月份,全国CPI同比仅上涨1.5%。 从国际环境来看,除美国外,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为挽救萎靡不振的经济,不约而同地启动了一场降息追逐赛。特别是,欧洲央行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影响。这也让其他国家央行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 如此,在我国,降息似乎也势在必行。但央行毕竟是央行,总是那么地出其不意。在市场普遍预期降息的时候,它却突然宣布降准。这真的很意外吗? 其实,在我看来,央行这次选择了降准而非降息,一点也不意外。有点小意外的是,这次的降准窗口在周三提前打开,而不是依据惯例在周末宣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央行这次不降息而是选择降准? 2014年11月,央行刚刚进行过一次非对称降息。今年年初,是这次降息效果的观察期。很多存款贷款的利率,包括老百姓关心的住房贷款利率,在新的年度重新定价时进行下调。这次降息的效果,将在今年一季度逐步显现。 目前贷款基准利率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如果一味降息,将可能加剧资本流出、货币贬值的压力。因此,近期降息没有紧迫性,也没有必要性。所以,降准便自然地成为央行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降准和降息尽管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其逻辑重心还是有所不同的。降息特别是最近这次的非对称降息,通过下调基准利率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更多地是着眼于“融资贵”这个问题;而降准特别是最近这次全面降准,是为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让银行有更多的可贷资金,落脚点是为了解决“融资难”问题。在目前情况下,解决“融资难”问题比解决“融资贵”问题要重要得多。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次不是定向而是全面降准呢? 最近一年内,为引导信贷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央行分别在2014年4月25日和6月16日,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央行还不断采用常备借贷便利(SLF) 、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LF)等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默默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但是,定向降准是短期的“微刺激”政策。我国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定向降准等政策只是辅助性的、短期性的,是服务于“微刺激”的目标。因此,定向降准的效果注定是比较有限的。 而MLF等创新工具,期限都比较短,如SLF的期限为1-3个月,MLF的期限为3个月。当定向和短期的货币政策,仍然不足以释放流动性进而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时候,央行赶在春节之前这个关键节点,只好放出了大招。 不过,这次降准既是全面的,也是定向的。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这说明,央行还是把优化信贷结构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定向投放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 当然,面包会有的,降息也还可以有。如果经过上次降息和这次降准之后,经济增长仍然没有起色,企业融资压力未有缓解,2015年上半年还是会有小幅降息的可能。经过这次降准之后,我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处于高位,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如果仅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特别是企业融资成本的角度看,无论是降息还是降准,甚至包括这两年来采取各种政策和手段,事实上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高企的社会融资成本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矛盾的一种体现,仅仅寄希望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就能降下来,本来就不现实,也是央行不能承受之重。(本文作者介绍:零售银行观察者、兼职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2-6 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