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题为《房地产将遭遇10年大熊市》,一篇题为《关于房子,5个超级谎言》。于是有读者质疑,你的观点矛盾了吧,既然是熊市,为什么还鼓励大家买房? 其实这两篇文章,前者是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展望,后者是对过去10多年市场的概括。当然,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复杂的命题:中国房地产市场到了一个高度分化、充满矛盾时刻,在这个时间点上,你只用简单的二元思维,是无法理解这个市场的。 在中国人心目中,牛市就是暴涨,熊市必然暴跌。应该说,这是A股的思维,不是房地产市场的思维。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是熊市,投资增速下降,库存增加,多数城市的房价涨不过CPI,绝大多数城市跑不赢真实通胀(广义货币M2增速减去GDP增速,接近真实通胀),部分“没用的房子”价格会下跌。 但这不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子,会出现整体性的价格下跌。原因如下: 第一,房子在中国人资产配置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我们全社会的信用仍然偏低,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把钱借给别人获取回报”的风险极大。比如民间融资、P2P、信托、企业债券、股票,风险都极高。在一个漫长的时段里,能帮助普通人守住财富、抵抗通胀的,仍然只有房子等少数资产类别。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信用度高,各行业利润率相对平均,在这种大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会惊讶地发现,美国以及欧洲的很多国家,房屋出租回报率很高,至少是中国的数倍,但很少有人专门炒房子,囤房子。 第二,房子是政府重要的财源,是银行贷款最重要的抵押物,没有一个政府愿意看到房价趋势性下跌。中国就更特殊:我们的土地都归属国家所有,政府在卖地上没有竞争对手;政府权力非常大,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几乎所有的重要金融机构。 从1999年年底到现在,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长了11倍,如果按照M2增速减去GDP增速计算“真实通胀”,目前100元的购买能力大概只相当于1999年的24元。换句话说,是货币推着中国的房价在走。 牛市的时候,货币增加5倍,房价上涨5倍,甚至6倍。熊市来的时候,可能是货币增加5倍,大部分城市房价只上涨了2、3倍。 未来10年房地产会出现整体性的大熊市,但政府会想方设法来对冲熊市。其结果可能是这样的:1、有人口增量、资金增量的大城市,其中心区的住宅价格会继续呈现慢牛格局,有些阶段会出现跳涨,比如今年的深圳房价;2、人口增长缓慢的中小城市,其中心区的住宅,价格会跑输真实通胀,甚至跑输CPI,但很难下跌;3、人口流失区域(比如中小城市的新区、郊区、开发区,甚至部分二线城市不能获得政策支持的新区)的房子,特别是这些区域的商业物业,未来会比较惨,投资者完全看不到回报,甚至可能长期空置,成为资产陷阱。这些房子会出现绝对价格的下跌,甚至最后被当成垃圾拆除。 总之,未来10年中国楼市是高度分化的。北京、上海、深圳中心城区的普通住宅,至少会向香港看齐,他们将成为全国人民资产配置的优先购买品种。而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的郊区和新区,那些不能出租、不宜居住的房子,最后只能卖垃圾价。 但即便如此,房子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资产。事实上,美国家庭位居第一的资产,目前仍然是房子。如果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获得成功,中国人资产配置的途径会增加,金融资产占比会上升,房子的重要性会下降;如果改革不彻底、不成功,那么“有用的房子”仍然会成为重要的避险资产,虽然这种资产短期看不太有效。但长期看,只要你买对了地方,至少不会让你血本无归。但股市等金融产品,如果没有规范的市场监管,就可能随时让你血本无归。 其实,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你闭着眼在伦敦或纽约市中心买套房子,100年后肯定升值N倍。但你精心选择的股票,100年后这个企业还有吗?恐怕很大几率上,企业已经灰飞烟灭,而房子仍然传之后人。所以,金融资产主要是靠“周转率”(获利后抛掉,换新的品种)获利,房子主要是靠“长期持有”获利。 房子是家庭的慢资产,是压仓石,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能摧毁它价值的,只有战争和剥夺私有财产的革命。金融资产则不同,一场金融风暴就足以让它灰飞烟灭。 至于在投资上如何选择,是买房子,还是买金融产品,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10-3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