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一到过年时节,P2P平台出现风险和局部危机的可能就开始加大,各种原因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也大致分析过,无非是赎回高峰期+企业过年短期周转压力大+平台信息不透明带来的补漏洞等等。这些因素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一旦在短时间内爆发,加上投资者的挤兑风波,很有可能就会在几日内将平台的资金流抽干(目前国内很多平台都有所谓的风险准备金,或者是一定额度的流动资金以备这种短时间的流动压力)。


所以,一到这个时间,各种平台一方面是放慢了发标的速度,先稳住局势过完年再说,或者是在后端加大对原有借款客户的催收力度,及时发现可能爆发的还款风险;另一方面是在对外传播上尽可能整理出平台一年的工作业绩和成交、违约以及处理情况,让投资者情绪稳定下来。


这几天e租宝事件一出,整个行业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虽然目前针对P2P的监管细则还没有出来,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已经成为行业的通识,因此在“年关”这样敏感的事件爆发全国性的负面事件,可以说是对整个行业都带来了一种负面的“阴霾”。


分化与错位之后,原本各种差异化的P2P模式逐渐有趋同


言归正传,整个2015年,P2P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番分化与错位,原本各种差异化的模式逐渐有趋同的趋势。这个倒也不难理解,因为目前很多P2P平台实际上是P2B,也就是用平台的投资人直接对接各种线下的非标项目,如债权、保理、应收账款、租赁收益权以及小贷、担保公司的业务客户资源等。


可以说,除了主流的银行、信托以及资管业务等直接、间接融资手段以外的其他类金融服务资产,都成为了P2P平台的“座上宾”。在今年连续5次降息降准的市场压力下,无风险收益率开始逐步下行,而一些稳健P2P平台的收益率也从高峰时期的15%甚至更高下降到了10%左右,各个平台都陷入了疯狂的找“资产包”阶段。能够顺利、不间断地对接各种线下融资项目的平台,如果后台风险、运营以及项目跟踪管理做的比较到位,那么成交量稳步放大也就比较快。目前全国排名前20的平台,成交量大多已经迈过了百亿门槛。


这种P2B的模式,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目前中国本土融资环境的现状以及各种细分需求,找到了一个比较准的切入点,然后充当了很多被传统金融服务所“溢出”或者是满足不了的中小企业客户的需求。不过,凭心而论,这部分用户的风险敞露和违约风险也相对更高,因为这部分市场的风险控制手段从本质上而言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差异。只不过是靠更高的借贷成本以及用户利益输送来满足平台覆盖不良率和违约率的能力。


到了2016年,各种P2P平台进行进行“贴身肉搏战”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P2P行业在风险和监管政策明确的背景下也在逐步确立自身的品牌,市场认可度、风投资金跟进以及用户的投资选择可能都会最终倾向于全行业排名前十位乃至于二十位的平台,而后面的平台将在逐步的用户迁徙中面临被“放弃”的风险。


这种P2B的模式无疑是很多平台放大成交量,扩大用户群,提高单笔项目整个流程管理的效率,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做出品牌的最佳方式。而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本土化P2P中占比相对最高的一种模式之一。


P2P平台未来的两大模式


除此之外的还有一些纯做线上P2P,或者是细分产业P2P、P2B,或者是P2G的平台,这种模式需要背靠一个或者几个非常熟悉的产业,而且受限于产业和地理环境,因此区域性经营比较明显,也很有可能出现单一个或者几个产业的“独角兽”级别公司。


一种是对接非标资产,做项目,甚至有的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对接资管、信托以及其他一些基金等传统金融理财产品(不过后期关于P2P的监管细则中很有可能是禁止这种行为,因为两者的风险对价和监管体系是不对等的,很有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风险衍生),这种P2P模式是大而全。


另一种是区域化的,或者是专门做细分领域、细分产业内的投融资服务需求的平台。例如专门做学生信用分期债权转让的平台,做政府项目、环保产业的平台,以及一些专门做某些细分制造业环节,供应链环节融资的平台,这些平台“小而美”,但是可能在成交量、用户量、影响力上略逊色于前面的第一种模式。


这其实是一种向左或者是向右的选择,就像此前黄金十年中中国的银行业在稳定利差保护下,长期稳定增长的信贷驱动下都开始做起了大项目贷款和融资,而对零售端和小企业投入不足(形成了银行业的“千篇一律”现象)。目前的P2P行业,在2015年的市场化竞争中,或许也带有一些这样的特色:都开始抢着做各种线下的非标业务,抢优质资产,在短时间内做大平台成交量。这也是为什么整个2015年P2P行业成交量突破万亿,是2014年的3倍左右。


但是随着整个行业在资产、运营和风险管理上逐步精细化和专业化,平台未来的走势也会逐渐归集到上述的两个模式上。


要么做大而全的全国性平台,以对接B端的资金项目为主,同时将这些项目拆分销售给投资人(当然这种对接的背后掺杂着一定专业程度的风险、增信、运营等措施,而且必须要满足真实的项目融资这个标准要件),在这个角度,陆金所在不久前开始宣布要做P2P行业的“人民公社”,开放获客、增信、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征信、系统、催收等专业能力也是类似的道理。


要么是做小而美的平台,做更为精细化的细分产业化嵌入,将平台熟悉的一个或者是几个产业吃透,把握好产业的风险控制和上下游不同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这样其实就是用这些产业的差异化特征来寻找可以做差异化服务的P2P服务。这种模式的平台,也不是没有做大的可能性,其前提是找到一种行业标准化的运营和风险控制模式,并能在不同区域间做灵活的系数调整,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产生“长尾效应”。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12-15 12: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房企的转型之道
  • 张一鸣成名前的2000条微博,关于自我提升、
  • 创新的可能性——分享来自罗汉堂陈龙教授
  • 土地招拍挂项目各阶段融资操作指引(23号文
  • 地产金融网广告与服务(首页广告报价)

明星用户

申请合作开关音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地产金融网论坛 Inc. ( 苏ICP备13054326号 )  

GMT+8, 2024-11-23 19:15 , Processed in 0.413596 second(s), 3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