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周一股市又发飙了,媒体早上发消息说,下午三点半央行要发布新闻,下午央行新闻处发消息说,没这事。股民貌似被无良媒体坑了一把,但实际上大涨背后理有固然,连官方喉舌都出来唱多了:
《人民日报》:牛市是增强发展信心“加油站”
三月以来,A股十连阳走势牛气冲天,上证综指刷新近7年的新高。《人民日报》今天发布两篇文章评论股市,认为股市不惧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处于牛市之中,并且含金量在提高。股市走牛对于经济全局有不可小视的“红利”。《人民日报》首先指出,上证综指在3000点上方见到调整低点,便一路上扬。尤其是从3月11日开始,市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九连阳,上证综指一度冲上3700点,刷新近7年来的新高,两市单日成交金额也创出历史天量。从个股表现看,可谓牛股奔腾,每天收于涨停板的股票都在百只左右。种种现象显示,目前的中国股市确实牛气冲天。《人民日报》认为,牛市可以成为增强发展信心的“加油站”。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速放缓是重要特征之一,对此本无需大惊小怪。虽然目前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前行道路上也还有不少风险和挑战,但股市上涨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基本面并未因增速放缓而发生逆转。股市信心高涨,提振了全社会的发展信心,让人们能够更加平和、积极地看待新常态下的种种新现象。
旁白:多年来,股市一涨,大领导就愁:“哎呀,这股市有泡沫啦,跌了,小散户跳楼那咋办啊?大家赔钱了,都上街扔石头,我这日子还过不过啊?”。现在好了,不怕跌,希望涨了,因为这可以增强发展信心!好吧,这算是官方给大机构炒作做背书吧。下面这条资讯,才是机构发疯炒作的根本原因:
“一带一路”战略详规出台
日前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和国内各地开放态势。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中国新一轮投资热潮即将拉开序幕。预计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亿至4000亿元左右。此外,“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加大。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获悉,目前国开行已建立数据库,涉及64个国家,大约900个项目,涉及投资8900亿美元,希望和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合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旁白:看看各国打破脑袋加入亚投行的态势,大家就知道,这“一带一路”真不是官方搞舆论炒作的花架子活,是真的有干货。非但解决中国过剩产能问题,而且能拉动新一轮信用扩张周期也不一定。看看下面民生证券首席管清友的评论吧:
管清友:第四次投资浪潮或将启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投资热潮。第一次是1993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投资热潮;第二次是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产能收缩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叠加的影响之下,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迎来黄金增长期,直到金融危机爆发;第三次是2009年,中央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计划。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可能即将拉开序幕。我们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4000亿元左右;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美元,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基建乘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影响,我们预计将拉动GDP增速0.2-0.3个百分点。
旁白:这是真的么?是真的。因为这是拿4万亿外汇储备做抵押的信用扩张。何以各国对此态度如此热烈?现实需求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力,才是问题的根本。而且只是多赢局面,大家都能最后得到好处。因此“一带一路”成为股市炒家的最爱。但大牛市的最重要的问题——低息环境,现在大家慢慢看到了:
楼继伟:地方债务置换后面还有一万亿
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市政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最优选择”论坛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透露出地方债三大动向:2014年底负债率低于40%;可能有第二个1万亿元置换债券;地方政府不至于破产。中国债务是否可控?针对这个问题,楼继伟表示,中国的总体债务规模可控,包括国债和地方债。而支撑这个观点的一大论据,就是他透露的2014年底负债率低于40%。审计署数据显示,2012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因此两年间负债率并未有明显的增长。目前,中央政府正在完善债务报告和公开制度,这包括加快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该报告就包含市场关心的政府资产负债表。而政府性债务已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比如,安徽省将政府性债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旁白:约束总量,消化存量,这是中央处理地方债的思路。如何处理存量?现在看,其实就是“垃圾换鲜血”——中央财政背书的地方债换取融资平台债务。这其实也是变相QE。到了这一步,大家就明白过来了,银行手里攒着大把的地方烂帐压根没问题,这几万亿根本打不住:
民生证券:央行每月降准0.5%压根不够
民生证券对此点评称,楼继伟部长的意思是债务置换规模可能不止是1万亿。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1万亿规模的债务置换对于今年到期债务来说其实只是杯水车薪。根据2013年6月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5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到期规模约2.8万亿,1万亿债务置换肯定不够,甚至都不够覆盖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8万亿这部分。扩宽审计署债务计算口径,按WIND城投债和信托口径计算,2013年6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20万亿左右。按照同样的到期债务分布,2015年真实到期债务规模约为4万亿左右。考虑到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双放缓,预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至少要达到2万亿。民生证券认为,目前看,还没有明确的经济下行趋势减缓的信号,利率上升肯定是实体经济无法承受之重。即使稳增长改变经济下行趋势,也得宽货币。债务置换真导致资金面紧张,是不利于发行人(地方政府)实现低成本债务融资置换的。从大的经济运行周期来看,考虑到房地产长期下行和环境约束,重工业去产能的趋势势不可挡。产能扩张是借钱的过程,而产能去化则是债务消失和还钱的过程。考虑到4月份万亿以上的流动性缺口,一次50个基点的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不足以改变资金面紧张的压力,财政部要求更多债务置换的压力可能会逼着央行货币宽松的力度更大一些。
旁白:真要这么干?中国央行不怕通胀?但事实是,现在央行警惕通缩了: |
共 1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3-31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