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本轮调研四个看点:

1)资金成本高企:根子是企业风险抬升,但短期措施是降息,利多债券。

2)产业转移东南亚:长期会有新平衡,但短期趋势明显,RMB有压力,但也不尽然。

3)供给收缩:既有僵尸企业,也有出清企业,看好民营成分大、市场程度高的行业。

4)企业转型:传统行业的精品企业,局部景气的行业,均有投资机会。

一、下滑严重的三个特征:出口锐减、消费弱化、投资被动

诸多调研样本显示,目前经济不存在“企稳的说法”。

样本:

  • 一国际润滑油品牌(在长城、昆仑垄断之外,他的市场份额最大),去年底将中国区销售目标调降为“负增8%”,实际情况2015上半年工业用油销售下滑10-20%,工业用油涉及车床、机器、机械、齿轮、船舶油、航空油,既与工业日常生产有关(工厂开工率高,润滑油用的多),也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地产、基建投资多,带动机械电力冶炼等上游,最终用到润滑油)。经验看,工业用油是宏观经济的同步指标。


  • 厦门一货代公司反映,原来厦门港开往欧洲基本港(汉堡、鹿特丹等)一周有10班集装箱货轮,今年上半年变为一周5-6班。而一些小的港口(如南安普顿),原来一周有1班,现在要2-3周才能排一班,这是他们从业以来从未见过现象。原因就是货量太少,做货代、卡车、堆场的同行均估计,今年货量降低大约3成。但海关出口数据没法体现,因为出口企业可以高报金额,以获取政府补贴。


  • 一股份银行石材金融事业部,其客户群是大中型石材企业,辐射全国市场。15上半年,其客户群石材销量下降30-50%,这还不包括价格下降因素。认为主因是全国性房地产去库存还没有结束。石材企业回款慢,已造成银行风险压力。多数客户产能利用率下降到约50%(以往至少是60-70%),客户今年普遍心态不是要赚钱,而是“能保本就不错”。


  • 一美资合资汽车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8-9%。去年底制定中国区销售目标增长20%,实际情况15上半年负增长1%,这还包括了2007、08年首次购车后的更新需求。原来对二、三线城市预期很高,实际上销量上不去,认为与宏观环境不好、消费不振有关。产品结构上,15万元以下的低端车、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还略有正增长,但20万出头的中端车下滑严重,因为性价比不高。认为未来行业新增空间已经不大了,接下来是行业洗牌抢份额阶段,再过10年可能就沦为和北美一样的夕阳行业。


  • 一食品饮料灌装涂料企业,市场份额前三。他们的客户15上半年下滑严重,如哇哈哈下滑30%、旺旺下滑18%、加多宝下滑70%(因打输官司),王老吉上上升的,但加多宝+王老吉,去年用罐75亿个,今年预计只有60亿个,凉茶市场整体预计下滑20%。啤酒行业用罐整体也是下滑,如青啤下滑明显。他们客户少数亮点是:雪花啤酒上升(因廉价)、百威上升(长期高品质)、红牛(因熬夜打网游),但这些上升也只是个位数的幅度。


  • 一水果进口商表示,中国进口水果三大港:广州、上海、大连。其中上海港区2014年进口精品水果(火龙果山竹榴莲车厘子等)2万个柜子(40尺TEU),而2012年这个数据是1万个柜子,相当于过去两年年增长50%,预计2015年还能再增长20%----这显示了高端消费还是不错的。上海港区进口水果辐射到华东地区消费,上述2万个柜精品水果,加上3万个柜大宗水果(香蕉),合计进口货值大约100亿元,按照终端销售3.5-4倍计算,华东区进口消费市场份额大约400亿元。


  • 一工业仪表经销商反映,去年重点跟踪的客户项目:山东地炼油储投资项目、广东地沟油提炼航空油投资项目、江苏的油罐储存项目,今年客户要么终止了投资计划,要么显著放慢投资节奏(如1个月能完成的项目,慢慢做半年)。这些投资项目的冷却,对该公司业务影响至少有一半以上。


  • 前述外资润滑油企业,今年在上海、天津的产能增加了1倍。但这些是5年前的投资计划的落实,并非看好中国经济的主动投资,事实上他们的主动投资地区是在东南亚。此外,一位PTA资深业内人士反映,今年PTA新增产能2-300万吨,但这是两家工厂在2、3年前行情好时候的投资计划的落实。今年没有听说行业内有谁主动投资扩建,浙江一家300万吨产能的工厂倒闭了,也迟迟没有找到新买家,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投了。


二、企业内外困境:2012-15国内因素(投资过猛、资金成本、环保成本),2012--15国际因素(商品下跌、产业转移、外币贬值)

样本:

  • 台州一变压器老板(当地有二手变压器商圈),在2008年底部大肆扩张囤货,从日本大量吸入4000台二手变压器(核心部件是矽钢片,新货卖5万元,旧货卖3万),相当于囤积了5-6年库存。然而没想到事后国内矽钢片价格下跌过猛,他囤积的二手变压器连4000元也卖不出,身价从2亿元掉至8000万。而圈子内通过借贷囤货的,因为资金压力,则出现了5、6个跑路现象。
  • 海霸王上海区反映,2000年后国内冷冻食品25-30%的高增长,一些经销商赚了几千万,看见行业有利可图,就在2011年前后大肆投资进入市场,经销商自己建厂生产、贴个杂牌销售,但在2014年这些企业几乎都倒了,因为虽然行业毛利率有35%,但营销费用、资金成本很高,一个区销售1亿元,至少需要2亿元流动资金盘子,当市场需求增速下滑到10%时,这些问题全暴露,好些企业撑不了。
  • 江苏北部一实业转型的地产开发商,2009年拿地,当时和区政府合作搞开发区,所以配套拿到商业用地,地价便宜,一平米3、400元,看上去利润空间很大。但是实际操作下来,从开发到销售一直依赖民间资金,月息1.5分,四年算下来复利就快100%了。至2014年底楼盘才全部销售完毕,但只收到30%的首付款,剩下的按揭贷银行一直批不下来。所以还是需要社会资金,但民间资本已经不好借了,只好转借信托,一年20%成本。老板最后评价,现在已经到了盈亏平衡,相当于白干了,替资本打工。如果还不解决资金问题,估计甚至会亏损。
  • 前述股份制银行石材金融事业部人士表示,尽管石材客户今年销量下滑30-50%,但尚未出现因主业变冷而倒闭的案例,因为石材毛利率很高,企业以前积累的家底厚。目前倒闭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前期对外投资太猛,遭遇资金压力,包括14年底的民间借贷、利滚利,15上半年的联保被拖累,倒掉的客户大约占行业内3%比例。
  • 厦门一日资电子元器件企业,年销售20亿元。14和15年,每年在环保和消防的年投资额达到1000万,占所有投资额的8%,而此前这个比例只有1%。之所以显著加大投入,与当地政府环保消防“动真格”有关。而环保的“额外”投入约占年净利的20%。
  • 湖南一有色冶炼企业,主产品铅、副产品金银,年产值20亿元,算省内行业前三。净利润能做到4-5000万,但反映现在企业最困难的是环保成本太高,今年在环保方面已投入或打算投入的资金就达到2-3000万,快吃掉企业利润的一半。
  • 福建一服装出口企业表示,今年受俄罗斯、巴西、欧洲汇率贬值影响,订单下降20%,单价下降10%,就是说总销售收入较去年下降了30%。其中俄罗斯最严重,订单减少30%,客户直接要求降价50%出货,或干脆取消正在生产的订单。他出口考察后发现,因为本轮卢布贬值50%,但国内工资没变,工资只满足了“吃”的最基本需求,俄罗斯人正在减少惯常的欧洲旅行、必要的中国商务出差。该企业往年净利润2000万,今年算下来估计只能到1000万了。并估计明年形势也一样糟糕。
  • 一消费品塑料企业,终端客户是乐扣乐扣、九阳、苏泊尔等。他们反映,今年做国内市场的客户尚可,但做小家电出口的客户中,今年又倒了一些,主要是那些产值2000万上下的外围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弱,经不起汇率、订单、成本的冲击。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企业关掉,只是今年更多一些。且这几年退出市场的企业,再没听到重新进入的案例。
  • 湖南一食用油脂企业,主营菜油、棉油生产加工,湖南省“著名商标”。2010-11年产品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公司将产能从11万吨扩建至30万吨。但随后价格下跌,主营业务出现亏损,2013年考虑到菜油市场价格已跌破成本线9000元/吨,认为再低农民就弃种了,企业主为弥补主业损失,自信的在期货建立多头,结果越亏越多,面临破产清算。事后反思,贸易商品全球定价背景下,目前国内国际价格完全联动,这几年国内各方面成本抬升,而国外成本反而显得便宜,这样进口价格就可以击破国内的成本线,进口比国内生产更划算,让国内企业毫无利润可言。类似情况出现在有色铅行业,如国内生产成本13000元/吨,而15上半年市场价为12000元/吨(最近看到媒体报道,发现铁矿石,也有类似情况)。


三、资金成本高企:根子是企业风险抬升,短期措施是降息,利多债券

本轮央行降息,但调研显示,经济体末梢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得到实惠。除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均匀的传统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述提到的,企业处于风险暴露期,资金出借方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而这块溢价显然超过了央行降息的幅度。

调研显示,现在银行不是有没有额度的问题,而是惜贷的问题,即使贷也是倾向政府、大企业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无限责任”上扯。

样本:

  • 一国有贸易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再以贸易融资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相当于“二银行”。反映央行降息以来,他们国有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利率是有下降的,但他们对客户的贷款利率没有下调,仍是月息1.2分,年化14%。因为民企在外围,离中心基准利率太远了,即使是1%的降息幅度,相对总成本来说也幅度不大,在商务谈判中不是主要因素。更何况,现在是“卖方市场”,需要资金的客户,很多是前期投资过大,资金沉淀在项目上“被套住了”,需要流动性补充运行的,议价能力弱。该公司的贷款策略比两年前谨慎很多,以保住现金安全为首要考虑。
  • 某股份银行上海某区分行,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低于去年同期。去年是有额度不够的问题,而今年额度完全不是问题,是“惜贷”的问题,今年内部已经取消了贷款指标考核(除了对小微企业贷款仍保留指标考核,因为要响应政策做表态)。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更多采用对企业主贷款的形式,因为这是“无限责任”的。本轮降息,该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几乎没有实质下降,仍是基准上浮35%以上。
  • 河南某地市金融局,当地所属金融机构两条业务主线:一是信贷放量(今年6月份新增信贷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的30-40%),但主要是对地方政府、地方50强优秀企业推销贷款。二是风控更加谨慎,意识到原来的“联保、互保”只是形式上安全,而现在是系统性风险,一跑全跑,联保互保根本顶不住。现在信贷更重视抵押物,抵押品从传统的土地、厂房延伸到机台设备、应收账款。本轮降息主要是大公司、上市公司获益,他们享受基准。而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降低很少,基本仍在8-10%成本区间。
  • 福建一民间借贷反映,自2013年以后,他和一些同行陆续不做借贷生意了。因为2008年那波给房地产提供资金,感觉很快钱就能出来了,马上有的赚。而这一波感觉好像“钱被套住了”,钱很难出来,要账很费劲。现在基本收手了,除非有抵押物,才敢放贷,但有抵押物的往往就能找银行,不需要他们。至于常规的中小企业,利润率也很低,一般承受不了他们的高成本,也没法做。反映目前企业不是没需求,仍是很缺钱,只是他们不敢做。民间借贷收手后,14下半年部分资金转到股票配资,月息1.2-1.5分。
  • 浙江一大型民营造船企业,认为2013、14年是企业风险暴露的第一波顶点,接下来还有第二波。第一波主要应对措施是出售资产(比如他们出售一些前期的非主业投资,如商业地产、建材汽配城,回笼资金)。而第二波的压力来自资金成本高企不下,其中内销企业比外销企业资金压力更大(因为外贸企业有信用证项下融资)。以他们行业为例,2012年钢贸模式破产后,钢贸协会诟病银行抽贷太厉害,把企业都弄死了,搞得现在企业之间信用风险很大。钢贸赊销模式曾为上下游制造企业提供资金缓冲地带,现在钢贸中间环节没有了,购销企业之间直面流动性、信用风险压力,纯信用的应收应付往来方式基本绝迹,就连3个月账期的赊销都要求提供抵押物(土地、厂房、股票、股权等)。


四、产业转移东南亚:长期有新平衡,短期趋势明显,RMB有压力,但不尽然

样本:

  • 福建一服装出口企业,年销售3000万美元,客户分布欧洲、美国、俄罗斯、巴西等。企业主表示,2008、09年是沿海服装企业转向内地的高峰期,当时内地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但目前看效果不好,同行中估计有一半撤回来了,内地考虑生产效率、物流费用后,总成本其实只比沿海低10-20%。这两年国外客户在中国—东南亚之间采用“搭配下单”模式,比如4万件订单,1万件放在中国沿海制造,以保证交货期,而3万件放在东南亚制造,以节省成本。客人在品质、交货期、成本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他认为未来中国出口和东南亚也会出现新平衡,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
  • 一美资工业涂料公司,生产啤酒、可乐罐内外涂料等,市场份额前三。受制于美国---东南亚贸易约定,中国生产的涂料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需要交5-30%进口关税,因此他们的投资重点放在东南亚本地,如2015年计划新加坡投资2500万美元,水性涂料产能从900万吨上升至2000万吨,扩张1倍。至于中国地区的投资,则采取“轻资产策略”,即找合作代工厂投资,与其签订3-5年合同,自己不再主动投资。
  • 前述日资电子元器件企业表示,日本总部这几年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只是维护性的设备更新投资。然而加大了对菲律宾、印度的主动投资,这两年投资规模上升1倍以上。
  • 访谈趣闻:虽没有一线考察,但通过企业主的实地考察后的口述反馈,大致勾勒东南亚各国的细节情景,“以微见著”:国家A,工厂的保安是配枪的(社会稳定问题)。国家B,机场到工厂的道路不是水泥地,坑坑洼洼积水的黄土地,驱车时速20-30公里。国家C,其实当地人是很懒惰的,看到的很多劳工,其实是从印度南部、尼泊尔、缅甸过来的,因为当地对外开放劳工市场。国家D,受访者认为,政府比较腐败,若干政党其实是西方利益的代言人、大国博弈的棋子。国内若干政党只是实现形式民主,但其实效率不高。国家E,工会力量很强大,6点后工人怎样都不加班。国家F,每个工厂,都有政府官员“干股”在里头。国家G,工业基础太薄弱,配套很不完善,找个快递、换个轮胎要隔天才搞定。国家H,工厂里,工人是赤脚上班的。国家I,文化上很排外,如外资公司设立,董事长必须由当地人担任。如大学招生5个名额,前4名必留给当地人。导致该国人才外流很多。
  • 上海一布料商对孟加拉的考察:首都达卡附近的工厂,工人规模已经达到5-6000人(国内1000人的民营厂,就算很大了)。正规的工厂工人月薪折合RBM600元,而小厂只需要400元。孟加拉人口1.2亿,现在配套还没跟上,所以中国生产周期30天的产品,他们至少要45天。但配套其实也在陆续跟进。如有了食品加工,现在就有中国人过去做食品机械的配套。


五、供给收缩:有僵尸企业,也有出清企业,看好民营成分大、市场程度高行业

本轮通缩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通缩。

2012年以后,大部分时间我认为,中国企业会类似日本90年代的“僵尸企业”,即产能很难收缩,盈利没弹性。但经调研后认为,中国企业存在两种模式:既有日本式的“僵尸企业”,又有美国式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产能出清”。

样本:

  • 通缩的严重性:办公大楼清洁工反映,2012年塑料瓶回收一斤卖1.7、1.8元,现在卖0.8元。书、纸箱的回收价格2012年是0.5-0.6元,现在只有0.25-0.30元一斤。相当于三年价格降一半。
  • 工信部某司官员,围绕着“中国制造2015”,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工艺、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等高端产业,但直接能动用的财政资源不多(比如重点鼓励项目就10亿元直管资金)。对于落后产能,不是主动淘汰,因为成本太高。也没有明着不让他们干,主要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比如对行业准入设定门槛(没进入目录的企业,也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行业指导意见上不给予倾斜政策,用市场化高成本慢慢淘汰。
  • 一资深化工贸易商,化工品中偏向消费类的(比如终端消费是服装的PTA、终端消费是塑料包装的PP),目前需求还好,稳定或略有增长。主要的还是供给收缩的问题。以PTA为例,在2011-12年,一吨PTA利润能达到1000元,一个年产几百万吨的工厂一年就能盈利几十亿,所以当时投资意愿很高涨,此后就是产能释放周期。目前全国产能4-5000万吨,但普遍开工率在65%(前几年旺盛时达到90%),目前PTA与原料PX的价格只相差2-300元/吨,出现“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入”的情况已经2个月了,这种情况不可能会持续很久。PTA这个行业目前主要是民企(含台资),市场化程度很高。经过10多年民企的发展,早期的日韩企业,因为没有设备更新目前已经没有话语权了。这个行业没有想象中的高技术壁垒,拼的就是大资本、资金实力,未来现在就看谁能摒的住。2015上半年,绍兴某民企产能300万吨的PTA企业倒闭了,主因是对外投资太大,资金回笼问题。目前行业内已经看不见主动投资、并购意愿了。估计再过1-2年,企业日子会好过,尤其是大公司。但如果是商品期货投资的角度,还要额外考虑原油价格的波动。
  • 浙江某印染厂,2013下半年—14上半年,当地政府对环保动真格,当时称“五水共治”,主要涉及电镀、印染、化工等高污染企业。印染行业中,一些小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关闭或被收购,而大企业则搞污水处理系统,或集中迁到产业园区,少数企业甚至远走内地。金华某区原来有40多家染厂,整治之后剩下20多家,相当于倒了1/3。同时政府实行排污指标管理,新建项目不再轻易获批。原来印染企业主要赚的就是“躲环保”的钱,环保动真格后,企业成本明显加重,随之传导到成品价格。2010年金华地区染费5-6000元/吨,现在8-9000元/吨。盛泽地区染费2010年1.5-1.7元/米,现在2.2-2.5元/米。浙江印染产量占全国60%以上,行业分散,小企业很多(最大的企业市场份额2%),民营成分显著。经过环保压力的企业淘汰后,目前在纺纱—化纤—织布—印染产业链中,印染行业日子算是好过的。


六、企业转型:传统行业的精品企业,局部景气的行业,均有投资机会

调研发现企业转型两个线索:一是主业做精做深,二是寻找局部景气的机会。

样本:

  • 前述服装出口公司,2010年三个动作转型:成本控制(到江西等内地设厂)、提高效率(采购物流存货的工厂管理软件ERP)、发展内销品牌。目前看内销这块是亏损的,但其他两个成功了。一番摸索下来,认为抓好传统优势主业(外销)是正道。认为虽然外围经济不好,但服装是基本消费,只要自己做的好,还是能获得分流市场份额的。例如尽管今年俄罗斯对中国订单大幅减少,但客人把其他工厂订单取消掉,转到他的工厂做。企业主这几年专注主业,没有盲目跨行业投资,顺应经济形势变化,经营策略“做强不做大”,提高综合壁垒,销售净利润率能达到10%(在充分竞争行业算不错的)。认为没有差的行业,只有差的企业,宏观转型背景下,企业会分化。最近打算在欧洲、美国设立销售办事处,在孟加拉设立生产办事处,以提升、巩固主业的综合实力。
  • 前述日化、化妆品包材民营企业,起步至今30年,重要发展最近10年,评估净资产5亿元,一贯专注主业,屡次放弃房地产跨行投资。2009年至今五个方向做精做深,提高企业护城河:一是当断则断,聚焦国内市场。2009年砍掉3/4没有利润的出口外单,专注国内市场,因为看好国内消费的崛起。二是顺应形势,改善客户结构。随着国内民营品牌崛起,外资大品牌没落,2014年起公司客户从单纯倚重外资品牌,到内外并举(国内品牌如百雀羚、韩束、葵花)。三是应收账款管理,只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大客户,最长账期60天,银行反映2008年至今没有一笔逾期收款。四是不一味求大,适度轻资产经营。不是所有客户都做成品采购,对有的客户只采取加工模式,以缓解原料采购带来的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五是提供综合壁垒,例如产品线完整(同行中做包材的没有做内容物,反之亦然,该企业两者都能做),满足客户的一站式需求,提高客户粘性。例如强化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壁垒(从OEM纯代工,发展到OTM自己的配方生产,客户贴牌即可)。通过上述措施,企业在同行中出类拔萃,并新近收购了上海一家同行。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了15%的销售净利润率。提及竞争,企业主表示,这是一个软硬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即使有人要模仿,也很难超越,比如民企的综合成本拼不过他们,而国企虽有资金实力,但综合管理拼不过他们。更何况做成了标杆企业,客户有粘性。
  • 前述日资电子元器件企业,2009—2010上半年是行业普遍赚钱行情,2010下半年感受到订单滑坡后,他们主动转型,具体措施是主动放弃“门槛低、竞争激烈的标准化产品”,转向技术门槛高的非标准化产品(例如高端汽车电容器),以此保障毛利率。当时高点卖掉了一些生产线,也改进一些生产线。同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目前客户都是大企业。至今转型策略是成功的,目前产品综合平均毛利率有15%,同行去年今年出现催款难现象,而他们未出现逾期账款。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8-7 12: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房企的转型之道
  • 张一鸣成名前的2000条微博,关于自我提升、
  • 创新的可能性——分享来自罗汉堂陈龙教授
  • 土地招拍挂项目各阶段融资操作指引(23号文
  • 地产金融网广告与服务(首页广告报价)

明星用户

申请合作开关音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地产金融网论坛 Inc. ( 苏ICP备13054326号 )  

GMT+8, 2024-11-24 01:03 , Processed in 0.422175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