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本帖最后由 周晓群 于 2015-11-16 10:04 编辑

昨天,当年轻人忙人启动双11购物狂欢时,管理中国经济事务的最高机构开了非常重要的会。

时隔九个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重回公众视野,高层在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的信号却很重大。它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

有分析人士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正逐渐从官方话语体系淡化,“供给侧改革”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


1
“供给侧改革”是个新提法,此前较为少见。

习近平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通俗解释一下这个新概念。之前,中国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要刺激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扩大需求,增加消费。

但供给侧同样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如北京出租车总量供给不增加,只是提价、增加油补,仍解决不了打车难问题。

楼市,政府调控效果多年不达预期,原因在于只着力于打压需求,而不是扩大房地产的有效供给。

FT中文网此前的一篇分析说,强势机构通过人为制造“供给短缺”,从中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经济中的很多领域,这直接侵害了作为需求方的广大民众的利益。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

供给侧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与之对比,需求管理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侧管理代表了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经济思想,而需求侧管理则代表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
可以看出,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在前提假设上有本质区别。一个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出清,一个认为不能,由此衍生的政策理念也不一样,一个认为需要政策刺激来提高需求,一个认为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应该着重提高生产能力。


2
今年 10月10日,中央财经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刘鹤是习近平极为倚重的经济智囊,他1个月前的广东之行可谓中央本次首提“供给侧改革”的先声。

供给侧改革,就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僵尸企业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吸血鬼,过剩产能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沉重累赘,刘鹤提“供给侧改革”,有的放矢,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开出的一剂药方。

11月初,民生证券管清友和朱振鑫在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八条对策》,明确提出解决当下经济的问题,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

从民间到官方,“供给侧改革”出现的频率在增加,甚至成为最高经济决策机构的新思路,期间透露的信号是很丰富的。

如何提高生产能力,董德志提到供给侧管理的手段可以包括:

第一,改革提高效率(核心问题)。通过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 A 的提升,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本质上都属于这类。
第二,调结构。调整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不同部门间的相对价格,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一个经济增长问题,但从政策手段上看这也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方式。
第三,改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占比上升可以提高人均产出,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生产能力。


3
信号之一: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当下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消化不了,价格持续下滑;而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马桶盖也要奔赴日本购买。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GDP在8000 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而当前中国人均 GDP已达到7800 美元,可是供给侧远远尚未对发展型消费升级做好准备。

“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民生证券管清友和朱振鑫认为“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当下最大的问题:




当下的问题一是供给不足。

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很多人为了购买一份心仪的体检产品或一个马桶盖而远赴海外,但也有很多城市却每每在暴雨之后成为水城。这种短缺不可能单纯依靠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端去解决。

二是需求不足。

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依然严重, 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苦不堪言。产能过剩的实质仍然是产需不匹配,这种过剩也不可能单纯依靠里根经济学从供给端去解决。我们需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一手扩张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给。



“供需不匹配”的经济新矛盾是我们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一把钥匙。

4
信号之二:消化过剩产能会提速。

刘鹤10月份调研广东时提“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针对消化过剩产能而言的。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它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习近平在昨天的财经会上也明确“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央很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有分析者指出,未来去产能主要有三大路径:




1. 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2. 扩大出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等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

3. 加快产能输出,将工厂迁移至中亚、非洲等国家,在供给端消化产能;



目前房地产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即“库存过多”,而房地产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在这样情势下,习近平才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

民生证券李奇霖认为,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已经在开始酝酿转变:



会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可能采取的措施:

一是政府购买商品房转为公租房或保障房;

二是继续降低房贷利率减少购房成本以刺激需求;

三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市区的迁移聚居。随着库存的消化,房地产业的现金流将得到改善,从而有资金继续开发房产项目或投资其它行业项目。


5
信号之三是: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到来。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两大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产业结构大变迁,意味着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 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 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因此,中央强调“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扶持服务业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首富王健林以体育产业为例,说明服务业在中国的巨大空间:



体育产业在中国只有两三百亿美金的收入,要做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现在中国人都追求健康、长寿,体育产业绝对有大前途。你如果能学会体育营销、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等,那一定不愁找工作,我们现在找这样的人都找不到。


王健林称,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产业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和投资的机会,这三个行业,起码今后十年之内,收入都会处在大幅增长的阶段,进入这三大行业就有大钱赚。

6
从昨天的会议报道来看,习近平为接下来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
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本次会议安排在十八大五中全会落幕,十三五规划定局之后,工作重点显然是转向规划的落实。

“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或许会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改革的主轴。

从“三架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认为,以往为了保持一定增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管理方法。如果转向改善供给,则未来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这是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附:中国资本经济时代将彻底到来

当中国经济上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殆尽,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经济从未有过如此激荡的变化:市场经济走到了尽头,资本经济时代将彻底到来。而资本经济跟市场经济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资本经济多了一根“杠杆”。

这究竟是一根什么样的杠杆呢?先看个鲜活的例子:小米手机其实是典型的“资本思维”成长起来的企业。

首先,他会找到合作方、投资方,告诉他们方我将用全新的方式做手机,然后大家一起来做,在还没有开工之前就拿到了投资,并且组建了一个分工型、协作化的团队。

然后它会先告诉消费者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手机:配置是多少、价格是多少。

找到了自己的消费者,拿到了订单,这时再去找工厂去做代加工,然后以手机为渠道,不断做深、往外延展。小米用的就是轻资产、精定位、做纵深、高增长的资本思维方式。

你会发现,小米背后形成了一条生态链,价值巨大,却又不需要工厂和设备,仅用5年竟然可以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价值450亿美金!“资本思维”背后的杠杆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小米手机按照传统的“市场思维”去运作,那么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先用于手机市场的调研和产品研发,这个过程需要至少半年。

然后我们得准备一大笔费用去购买设备、建设厂房,接下来开工生产。当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去找渠道商,你还得去砸钱做广告,努力卖给消费者。

这时如果资金不够了就去银行贷款,进行扩大生产。而传统企业之所以难以为继,症结就在这种运作思路上,最后资不抵债、或者利润率赶不上银行的贷款利息!

在以往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跟金融是“债权型”关系,而在资本经济时代,企业跟金融机构是“股权型”关系。

“债权型”关系的弊端日益暴露:金融机构把钱“借”给企业谋发展,比如银行就是企业的拜把兄弟,但是这位拜把兄弟只愿跟企业同富贵,不愿跟企业共患难!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银行会锦上添花,主动、过度的放贷给企业。而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银行就立刻釜底抽薪,绝不会雪中送炭,这使下行的经济雪上加霜,这也是中国银行盈利模式和监管模式决定的。

而“股权型”关系的资本经济时代,金融机构将钱“投”给企业,占有企业股份。

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股权能够风雨同舟;企业高速成长的时候它会获利退出,能起到调节经济增速、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在的企业的问题不再是如何优化产品、如何做营销的问题,而是必须重头开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头彻尾的调整运作思路!

这是资本思维,再来看下股权投资。

为什么国家在号召“大众创业”呢?因为按照现在的变化速度,未来三年,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将摧毁重建,所有的传统企业都将重头再来!必须有一个归零的过程!

即:所有的传统企业必须另起一盘,按照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新开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再创业的过程,中国正在打造“创业型”经济!

那么,国家为什么会实行IPO注册制?因为国家就在要求每一家崭新的企业必须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去发展,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创意,只要敢于创新,就可以第一时间拿到资本市场进行大众融资、发行股票!

然后时刻对接投资方、投行等金融市场,利用资本增长方式去发展,这就是“资本思维”,而能够参与到这种创业型项目的人,就是拿到了原始股权,这就是“股权投资”!

这种创业者手中的股权,也是一种“配额”,是一种可以坐享其成的财富。怎么使社会上产生大量的“股权”呢?

国家将通过IPO注册制,降低企业上市门槛,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初创型企业,帮助其实现直接融资,从而激发大众创业的热潮。

繁荣了10年的房地产终于走到了尽头,靠投资拉动经济也是一条不归路……如今中国实体经济越来越乏力,我们终于明白,钞票增发只是经济增长的外在。

切换到“印股票”模式,这里的“股票”指的是创业者的股权,是股权投资。不是指传统上的股民购买的“股票”,那种是已经在四级市场流通的“股票”,是已经流通了三轮后被炒的虚高股票,因此传统股民才是跟风者,也注定是中国这轮经济转型的牺牲品。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财富一共经历了四种形式的变迁:

第一次是1993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创纪录的62%。

第二次是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产能收缩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叠加的影响之下,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迎来黄金增长期,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长,直到金融危机爆发。

第三次是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央果断推出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0%,拉动中国经济迅速触底回升。

尤其是2013年八项规定以来,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以上大幅滑落至15%,创2001年以来的新低。

不过,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撰文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投资低迷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可能即将拉开序幕。

从纯经济角度看,相关项目建设将直接或间接的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

我们根据公开新闻收集的信息统计,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考虑到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4000亿元左右。

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基建乘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影响,我们预计将拉动GDP增速0.2-0.3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从政治角度看,一带一路可能重新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就像一颗炸弹扔进炸药库,它不单是一颗炸弹,更是一个导火索,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可能随之引爆。

各地方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没有之一。

从2015年地方“两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各地都在争先恐后的上项目,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这可能从根本上逆转近年来反腐导致的地方政府消极怠工现象,使地方政府被压抑的投资冲动重新爆发。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只把一带一路看成一个产能输出的中国式马歇尔计划,恐怕是严重低估了其影响。

总的来看,在经过不断的试错之后,中央宏观管理的思路可能在2015年出现重大转折,从紧缩需求倒逼结构性改革的思路逐渐转向需求扩张配合供给改革的思路,而一带一路就是这种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

对投资者来说,当中央加快摒弃紧缩式供给主义思路的时候,市场也在加速进入一个资本过剩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优质的标的资产。只要有相对高收益或者说被低估的资产,都会被过剩的资本疯狂围剿。

从房地产到非标,从高收益债到A股,再到今天的新三板,每一次资本对资产的追逐都是如此。如果说风来了猪都会飞,那么今天的股市无疑已经站上了风口。

第一个风口来自存量财富的资产重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翻看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史,经济增速超过7%、持续增长超过25年的只有13个经济体,而这些经济体在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无一例外的下滑到7%以下。

GDP的本质是财富的流量,中国史无前例的GDP高增长也带来了存量财富的快速积累。截至2014年,一般性存款余额达110万亿,近二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为50万亿。

此外,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理财产品野蛮生长分流了部分一般性存款,2014年年中,理财产品规模约为13万亿,每年约2-3万亿的净增量。

而相对于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财富配置也一直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的财富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存款成为第一代居民财富的标志。

而随着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居民财富又大规模涌向了房地产市场,房产成为第二代居民财富的标志。

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对存款的加速分流以及人口老龄化给房地产带来的下行压力,过去沉淀于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居民财富可能大规模的向资本市场转移,而相对低估的A股可能成为第三代居民财富的主要配置方向。

第二个风口来自央行货币宽松带来的增量资金。在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央行宽松大潮愈演愈烈,货币宽松可缓释实际有效汇率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在大的渐进去产能周期中,货币宽松可防范金融风险。

从转型角度看,在企业债务率高企实体融资难的今天,通过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打开注册制和国企整体上市的空间,对促转型大有裨益,只要不出现“疯牛”行情,货币政策会保持宽松支持股市。

第三个风口来自金融体系无处可去的配置资金。银行由于表外严监管和风险偏好收缩,失去了对非标和同业创新的兴趣,沉寂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和理财资金用不到实体。

在此背景下,恰逢存量财富资产重配,券商将已有的融资融券资产向银行抵押融资,银行也积极沉积的流动性和理财资金投入伞形信托入市。

具体来说,入市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券商两融撬动,另一种是银行理财资金做优先级通过伞形信托或券商资管计划加杠杆入市。

后者与过去的非标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资金承接方由过去的开发商、地方政府转为股市。

从数据上看,投向股票市场信托余额增长2500亿,13年仅为400亿,而基建类信托由过去万亿规模的野蛮生长显著放缓至1700亿。

巨大规模存量财富资产重配再叠加杠杆的煽风点火,股市屡创新高且成交量破万亿也就不足为奇。

展望未来,假定未来一般性存款10%的增长,2020年居民储蓄存款有望达到百万亿规模。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假定理财对居民储蓄占比50%,其中债券类资产占60%、随着刚性兑付打破,股权和非标由过去5%和35%的比例到各按20%分配。在不考虑杠杆效应下,未来至少有10万亿增量资金入市。

当前,中国发起“亚投行”,相当于在世界上摆放了一个支点,而中国布局的“一带一路”,其实是在支点上架起了一根连接世界东西方的杠杆。

那么,接下来中国该撬动世界了!踏上这个跷跷板之前,中国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进行一场裂变,变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团。

激发这股能量的源动力,就是国家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变市场驱动为资本驱动,发动全民性的生产和劳动,中国经济才能继续保持高增长!

一个叫创业,一个叫创新,这兄弟俩个将合力推动中国下一轮的运转。

在市场经济时代,很多资源看似是共享的、公平的,其实是少数人占有的,而且先占资源的人会给后来者设定门槛!

比如传统的私募基金门槛就很高,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不对称,效率不对等的基础上去获利,它的理念、模式和业态也让很多百姓觉的太遥远。而在互联网+时代,私募基金将进入全民参与的黄金时代,众筹、P2P其实都属于私募,这些都是大众行为,金融游戏不再高高在上,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

以上是中国资本、经济层面的变化,我们再来看看技术层面的变化:

一提到技术,必然要提到工业4.0。眼下正值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将引发世界动荡,重建新的世界格局。工业4.0其实就是C2B,是在电子商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物流等等配合下,工厂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智能化、定制化生产。

工业4.0不仅只是一场工业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生产工具的革新,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社会的商业结构。

工业4.0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部分。我们先拿中国跟德国的生产水平对比。德国为了实现工业4.0,已经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于生产,努力的实现生产的智能化,而中国的生产水平还停留在模仿和山寨的阶段。

再拿中国跟德国的消费过程对比。中国的电子商务、O2O、移动互联网、物流体系等已经非常发达,走在了世界前列,基本上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当天下单隔天到货,而德国乃至欧洲的互联网产业还被美国把持。

也就是说,对于工业4.0来说,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路径。德国的工业4.0以制造业为基础,美国版工业4.0叫“工业互联网”,以信息产业为主张。而中国版的工业4.0叫“中国制造2025”,以“互联网+”为工具。同样,英国制造2050、日本的机器人计划都是各国的战略布局!

评论人士水木然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经济从未有过如此激荡的变化:传统企业在衰变,大企业在裂变,小企业在聚变,大众创业、人人创客时代来临。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过去所有的成功,都是你明天的拖累,原来优质的资产,都将成为你明天的负债。有人麻木,有人呐喊,有人等待爆发……

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进步都来自创新。创新促进生产力进步,从而优化生产关系,最终使每个人都能找到更加适合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人正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当上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殆尽,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大众创业为形式,正在塑造崭新的经济结构!而具备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的人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就是资本经济时代:未来人人都有自己的资本,资本之间的配置产生驱动,无数个驱动力组成了社会前进的动力,这种力量将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必将打破市场经济,构建新的商业文明体系!

来源于 商业见地网

举报 使用道具
| 回复

共 0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15-11-16 1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 房企的转型之道
  • 张一鸣成名前的2000条微博,关于自我提升、
  • 创新的可能性——分享来自罗汉堂陈龙教授
  • 土地招拍挂项目各阶段融资操作指引(23号文
  • 地产金融网广告与服务(首页广告报价)

明星用户

申请合作开关音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地产金融网论坛 Inc. ( 苏ICP备13054326号 )  

GMT+8, 2024-11-24 02:24 , Processed in 0.450956 second(s), 37 queries .